十二月十三日,南京城上空再次响起凄厉的警报声,在起立默哀时,思绪又回到了11月底党支部带我们去高淳进行红色教育的时候。
我们在西舍村的革命根据地的校舍,上了一堂历史课。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的历史,播放当年的影像,日军的飞机和炮弹轰炸过后,南京的老城墙摇摇欲坠,守城的将士们被炸飞,坦克大摇大摆地开进南京城.....那间昏暗的教室里,那种屈辱感和压抑是如此沉重,那种悲愤也是如此强烈。那一堂党史课我听的无比认真,白墙上只有当时十几岁的少年们写下的“誓死不当亡国奴”,我仿佛感觉到了当年在这个教室里那些少年们的决心和骨气,而他们最后也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。
记得小时候语文课上有一些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课文,读着似懂非懂,老师们可能觉得这些题材也有些沉重,不会多去展开。还有背景为抗美援朝时期的《最可爱的人》,当时稚嫩的小学生们虽然知道英雄们的名字,但更多像是一种遥远陌生的符号,既没有具象的认知,也没有深刻的感悟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中学时,学校请来了一位老先生,他年轻的时候就读于西南联大,那位老先生当时已经八十多岁,讲到当年学生们在日军的空袭下四处奔逃,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书桌时,他激动不已,潸然泪下,这一幕让当年十三四岁的同学们全场静默。这两年,反映抗美援朝背景下志愿军的电影广受好评,我也是在观影过程中,才深深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当年连一个苹果都送不进阵地,为什么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,我们的先辈们是在什么样艰苦的条件下,付出了怎样的牺牲才赢得了那场胜利。
互联网的传播,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近期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苦难,也让中国网友在气愤中忆起了日军侵华的罪行,有人写道,“巴勒斯坦,你让我想起了一位故人。”“是谁?”“是曾经的我”。
我们的祖国,我们的民族是在这样的苦难和屈辱中一路走来的,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生在这片土地上,记得我们来时的路,看向我们要前进的目标,让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,才能行稳致远!
(院办 刘筱菲)